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科技强农八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20〕17号)

发布日期:2020年03月31日    浏览次数:1518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广西科技强农八大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科技支撑我区乡村振兴和“三农”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和“三农”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聚焦产业发展、聚焦实际应用、聚焦农民需求为导向,按照“抓基础、破瓶颈、建平台、推转化、促融合”的总体要求,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通过组织实施科技强农八大工程,抢占农业高新技术制高点,为乡村振兴和“三农”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到2022年,选育10个现代种业突破性新品种,突破10项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技术,研发100项农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推广应用100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建成10个广西创新型县(市、区),培育建成1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新增建成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择优建成50个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优化建成100家以上广西星创天地,每年选派5000名以上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三农”,有效提升全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全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2%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现代种业创新工程。围绕水稻、玉米、糖料蔗、百香果、火龙果、食用菌、生猪、奶水牛、鸡、罗非鱼、油茶、松树、杉树等优势特色种养产业,选育10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种质收集保存。做好特色种质资源收集、性状鉴定、繁殖更新、入库保存工作,加强种质资源库(圃)以及原生境保护点建设,构建农业核心种质1000份,建设广西现代种业遗传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种质开发利用。利用核心优异种质资源,开展重要性状精准鉴定及基因分子定位和克隆,推动基因编辑、单倍体育种、动物良种克隆、无融合生殖、小孢子离体培养高频再生等现代种业关键技术攻关,获得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利用价值的核心基因。

品种选育繁育。利用核心基因和创新种质,应用现代育种技术,筛选培育广适应、高产量、高品质和高抗逆性的水稻、玉米、糖料蔗、蚕桑、花生、大豆、薯类、柑橘、芒果、香蕉、百香果、火龙果、龙眼、荔枝、食用菌、油茶、松树、杉树等新品种,开展地方猪、奶水牛、优质鸡、罗非鱼等优良品种提纯与改良杂交利用,培育新的优良品种。着重开展品种的亲本保纯、繁殖和繁(制)种关键技术,以及种子种苗加工技术、重要病虫害和种子质量精准快速检测技术等研究。利用3年时间,力争审定(登记)农林牧渔新品种300个以上,突破10项现代重大种业繁育关键技术。

(二)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工程。围绕自治区重点发展的水稻、玉米、糖料蔗、油茶、渔业、茶叶、食用菌、香蕉、百香果、肉牛肉羊、奶水牛、生猪等优势特色产业的重大科技需求,突出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要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到2022年突破10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批智能化生产加工装备,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种植与养殖。聚焦“超级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油茶早实丰产栽培、茶叶高效生态栽培等重大技术,突破发展种植关键核心技术20项以上。瞄准稻虾(渔)生态养殖、牡蛎深水生态养殖、生猪标准化养殖生产、肉牛肉羊与奶水牛安全高效生产、家禽无抗(替抗)养殖等重大技术,突破发展养殖关键技术20项以上。

农产品加工与机械化。集中攻克农产品保鲜综合处理、农林产品高值化综合利用等重大技术难题,获得突破性农产品加工技术20项以上。重点推进水稻、玉米、糖料蔗、油茶、生猪等种养全程智能化装备制造技术攻关,突破机械智能化技术、节能环保技术、轻量化制造技术20项以上。

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攻关危害因子的高灵敏高通量识别与非定向筛查、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用地安全利用和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阻控等技术,获得重大技术成果20项以上。

(三)重大动植物疫病科技应急工程。瞄准动植物重大疫情疫病,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应急专项,着力突破一批动植物病虫害防控关键核心技术,保障我区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农业病虫害防控。围绕柑橘黄龙病、罗汉果根结线虫病、百香果茎基腐病、香蕉枯萎病、葡萄霜霉病、稻瘟病、草地贪夜蛾、松材线虫病等病虫害,开展病虫综合防控技术攻关,建成一批综合防控技术应用示范点,降低病虫危害损失率,将柑橘黄龙病控制在2%以下,罗汉果根结线虫病和百香果茎基腐病控制在5%以下,香蕉枯萎病控制在8%以下,葡萄霜霉病控制在10%以下,稻瘟病控制在20%以下,草地贪夜蛾控制在5%以下,松材线虫病控制在2%以下。

畜禽水产疫病防控。围绕非洲猪瘟、禽流感、对虾白斑综合症、罗非鱼链球菌病等四大疫病,开展新型疫苗、新型化学合成药、中兽药及诊断试剂研发,完善生态安全评价与防控技术体系,建成一批综合防控技术应用示范点,将非洲猪瘟发病率控制在8%以下,禽流感发病率控制在10%以下,对虾白斑综合症和罗非鱼链球菌病发病率控制在30%以下。

(四)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辐射工程。在调整结构和优化布局的基础上,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农民受益”的原则,按照“一区一主题、一区一主导产业、一区一平台”的功能定位,重新认定和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园区,提升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到2022年,培育建成1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新增建成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择优建成50个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

基础条件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核心区、示范区应当分别达到:种植业核心区3000亩以上、示范区10000亩以上;养殖业核心区1000亩以上、示范区3000亩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核心示范区内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达到3家以上。着力引进区内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到园区共建创新平台。依托园区建设星创天地,聚集各类人才到园区创办、领办企业,引导科研人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到园区创新创业。建立园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线上交易、线下服务、信息交流。

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到园区从事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快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根据资源禀赋和主导产业优势,培育园区特色产业群,引导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光伏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进园示范。建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加强线上线下技术培训和辅导。

(五)县域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工程。推动科技成果下沉县乡村,选择10个以上主导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创新驱动工作基础好、科技管理能力强的县域,建成“一县一业”科技推广应用先行先试示范区,促进县乡村融合发展。

科技推广基地建设。按照聚焦产业发展、聚焦实际应用、聚焦农民需求,优先在农业科技园区开展农业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打造县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基地。

科技推广与服务创新。大力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王”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一支乡村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团队,培养本土技术骨干,强化农民技能培训。着力打造一批“桂”系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立多元化农产品配送中心和电商平台。

(六)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工程。以县(市、区)全产业链开发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打造一批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创新型县(市、区),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成立县域科技领导小组,鼓励独立设置科技行政管理部门。

机制创新。建立“一个设区市副市长联系一个县(市、区)、一个副县(市、区)长联系一个产业”的科技工作机制。鼓励县(市、区)成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产业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县(市、区)在科技支撑乡村产业振兴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3年滚动支持,建成10个广西创新型县(市、区),力争新增建成1个全国创新型县(市)。

财政投入。县(市、区)财政科技支出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每年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0.5%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1%以上。

创新创业主体培育。健全人才引进培育机制,鼓励区内外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及其团队下沉到县域,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带动培养壮大本土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加强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成一定数量的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等创新创业主体。

(七)广西星创天地提质工程。在调整结构和优化布局的基础上,依托农业科技园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载体,优化建成100家以上广西星创天地,其中培育建成50家以上国家级星创天地;培育300个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10000名以上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创新创业,提高乡村产业科技支撑水平。

基础条件建设。广西星创天地建设主体,应当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建有200平方米以上固定办公场所或创意创业空间和不少于200亩的创新创业服务示范基地,免费或低成本供创业者使用。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熟悉产业、经验丰富、相对稳定的创业服务团队和创业导师队伍,具有一定数量的创客聚集和创业企业入驻,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运营制度。

孵化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一体化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滚动支持,带动科技特派员等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建设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培训场所,能满足在孵企业和创新创业人员日常培训需要。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为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提供集科技示范、技术集成、成果转化、融资孵化、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一站式”服务。

(八)科技特派员下乡工程。加大人才下乡、科技下沉、服务“三农”力度,每年选派5000名以上的科技特派员到县、乡、村提供技术服务或开展创新创业。深入巩固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机制,促进贫困地区创新驱动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机衔接。

拓宽选派渠道。打破行业、地域、身份等限制,广开科技特派员认选渠道,吸纳包括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返乡大学毕业生等在内的多领域人才。鼓励区内外科技人员、团队到农村开展创业与技术服务,优先从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技术服务以及到农村开展创新创业的个人或团队中选派科技特派员。支持鼓励事业单位、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法人科技特派员的形式到农村开展创业和服务。

强化精准服务。利用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云平台,及时发布优良品种、高优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供给信息,为农民和企业提供自上而下的“菜单式”服务。科技特派员以农民实际需求和解决农村基层实际问题为导向,采取自下而上的“订单式”精准服务。鼓励科技特派员携带技术、项目、资金到农村领办创办企业,或以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入股、资金入股、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与服务对象结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创新激励机制。改革完善科技特派员的管理模式和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增加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工作经费,保障科技特派员潜心开展乡村科技服务活动。每年择优支持一批科技特派员下乡发现问题、自主凝炼的“科技富民”项目,分别按照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给予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暑期进千村”活动,开展农民生产生活、农业企业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等方面的需求调研,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服务。自治区每两年开展一次广西“最美科技特派员”选树宣传活动,并进行通报表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建立以自治区科技厅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科技强农八大工程组织实施。明确各实施单位重点工作的职责分工,强化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机制,确保科技强农八大工程落地见效。

(二)加强政策扶持。制定或修订广西星创天地、广西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广西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及其年度考核实施细则,完善奖惩和退出机制,落实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的激励政策。

(三)加强资金保障。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要向科技强农八大工程倾斜,各级财政要加大跟进投入。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推动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向科技强农八大工程倾斜,引导风险投资、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强农八大工程建设。

(四)加强成果应用。加强科研成果的储备与管理,坚持科研成果开发与应用并重。落实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分配权相关改革激励政策,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实施科技强农八大工程提供技术供给保障。

(五)加强考核评价。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推行第三方评价,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强化工作督导,保障科技强农八大工程顺利实施。

在线客服
  • 协会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扫一扫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