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方案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19日    浏览次数:913    文章来源:中国政府网    文章作者:

为确保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建设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日前印发粮食绿色仓储、粮食品种品质品牌、粮食质量追溯、粮食机械装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六大提升行动”方案,加快构建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方案(试行)》提出建设一批高标准粮仓、改造提升仓房的气密和保温隔热性能、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发展多参数多功能粮情测控系统、提升清理净粮能力、推动粮仓分类分级等重点任务,紧扣绿色、生态、环保、节能要求,持续提高科学储粮水平和品质保障能力,切实提升储备粮质量,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有效供给,着力推动粮食储备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方案(试行)》明确到2025年,优质粮食供给更加丰富,粮食品质明显提升,粮食品牌体系更加完善,粮油品牌和营销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建立一批优质粮源基地,完善一批引领优质粮食的相关标准,培育一批优质粮油品牌,优质粮食增加量年均增长10%以上。充分融合“好粮油”销售示范点、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军粮供应网点和主食厨房等,健全线上线下营销体系,加快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变。

《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方案(试行)》要求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充分运用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现有成果,以建立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平台为基础,以完善粮油标准体系和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能力为支撑,逐步实现粮食特别是“好粮油”产品全链条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吃得营养健康。

《粮食机械装备提升行动方案(试行)》指出,要大力推动粮油加工先进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粮油加工成套装备、粮食清理烘干装备、粮食仓储物流机械、粮食检测仪器等,促进粮机装备制造技术与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粮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粮机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更好地服务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动方案(试行)》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聚焦补齐短板,防范化解粮食领域重大风险,统筹融合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和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更好发挥服务宏观调控、调节稳定市场、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重要作用,有效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方案(试行)》明确,“十四五”期间,积极推进粮食产后减损技术应用,促进产后各环节减损降耗,进一步制定完善节粮减损相关法律和标准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深入开展爱粮节粮、科学减损宣传教育,使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成效更加显著。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印发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粮规〔2021〕2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局),有关中央企业: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认真落实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财建〔2021〕177号),确保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建设取得实实在在成效,我局制定了粮食绿色仓储、粮食品种品质品牌、粮食质量追溯、粮食机械装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等“六大提升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试行,并认真总结完善,务求好事办好。

附件:

1.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方案(试行)

2.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方案(试行)

3.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方案(试行)

4.粮食机械装备提升行动方案(试行)

5.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动方案(试行)

6.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方案(试行)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2021年11月13日

附件1

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方案

(试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抓好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财建〔2021〕177号,以下简称《意见》)落地见效,现制定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紧扣绿色、生态、环保、节能要求,聚焦国家粮食储备安全核心职能,以绿色仓储为抓手,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持续提高科学储粮水平和品质保障能力,切实提升储备粮质量,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有效供给,着力推动粮食储备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突出质效、功用适配。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全面提升仓储设施的储藏功效性能,加强储备环节精细化管理。根据储备、收纳、中转、备料等不同用途,合理选择仓房及工艺配置,优化仓型构成和仓廒设置,提高粮食整体存储质量,利于“长储长新”。

(二)绿色环保、综合防治。实施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综合运用粮堆生态温湿度控制、气调等技术手段,积极使用国家批准的绿色安全储粮药剂,加强整仓防护和局部除治,探索应用物理、生物等防治方法,实现绿色储粮。

(三)储产联动、协同发展。发挥绿色仓储传导作用,推进储备和产业衔接,在“产购储加销”体系中凸显仓储特别是政府储备仓储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好粮食仓储支点作用,推动仓储向两端延伸,促进“五优联动”。

(四)分类施措、因地制宜。针对南北方气候差异,兼顾先进性和适用性及节能和环保要求,科学合理选配应用仓储设施设备和绿色储粮技术工艺,不惟尖惟全,不照搬照抄,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升级,注重系统增效。

“十四五”期间,重点升级改造条件较好的现有储备类仓房,结合仓储设施布局和结构优化,加强高标准粮仓建设,配备先进适用技术条件,完善绿色储粮功能;优化仓储作业流程,减少库区扬尘、噪音。到2025年,力争政府储备基本实现控温储藏保质保鲜、药剂使用减量增效、仓储作业环境友好。

二、重点任务

(五)建设一批高标准粮仓。改造和新建一批高标准粮仓,强化粮仓的气密和保温隔热等关键性能。新建仓房屋面宜优先采用整体现浇工艺,对围护结构综合运用动静态结合方式提升保温隔热能力,有条件的可引入仓顶太阳能光伏板、新型辐射制冷材料等。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升级改造和技术应用要注重节能减排,降低能耗、提高效能。

(六)改造提升仓房的气密和保温隔热性能。加强对粮仓相关性能衰减变化情况的监测,对不适应绿色储粮需求的,针对仓顶、墙体、门窗、地面、孔洞以及接缝处和向阳面等不同部位具体情况,实施气密和保温隔热升级改造。按绿色储粮要求,提升粮食企业现有仓储设施性能,升级改造控温成品粮仓。

(七)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我国地域广阔,总体上北方气温低、干燥,南方气温高、湿润,自然条件差异对粮食储藏影响较大。因地制宜选配适用绿色储粮技术,既要考虑不同储粮生态区的因素,也要兼顾大生态区中小生态区的特点,根据当地和企业情况及实际需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合理选择应用制冷控温、内环流控温、气调储粮和平房仓横向通风集成等技术,注重成本效益,优化“四合一”储粮技术应用,实现政府储备粮食绿色仓储全覆盖。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储粮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仓型的研发试验、开展适用性研究和推广应用。

(八)发展多参数多功能粮情测控系统。积极应用传感器技术,从原来单一的粮温检测向温度、湿度、水分、害虫、霉菌、气体等多参数多功能在线粮情测控转变,加强粮情数据的多样化、自动化采集和中长期积累。鼓励粮食企业应用基于粮堆货位的粮情监测预警模型,完善动态实时智能监测功能,探索建立平台型远程粮情诊断系统。

(九)提升清理净粮能力。针对粮库仓储作业扬尘、噪音等问题,对装卸、输送、清理等采取防尘和降噪措施,优化接发和清理工艺,提升设备性能和效率,推动环保高效作业。鼓励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拓宽产后服务范围,提供深度清理净粮服务,探索开展烘干、清杂、除尘、杀虫一站式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做到粮食充分除尘清杂后再入仓,更好满足粮库收储需要。

(十)推动粮仓分类分级。顺应粮食仓储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的新要求,服务粮食储备安全和产业发展,避免仓型错配错用造成资源浪费或危及储存安全。制订粮仓分类分级标准,推动低温准低温储藏、参数控制自动通风、气调储粮、人工制冷控制粮温等技术应用,促进绿色仓储规范化管理。根据仓储设施结构、材料及性能和配备的粮情测控、通风、杀虫、制冷等储粮工艺技术级差,开展粮仓科学评价,提高储粮效能。

三、保障措施

(十一)突出政策引领。依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专项,支持建设高标准粮仓和开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各地各单位要因地制宜,细化落实绿色仓储提升重点举措,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联动,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二)强化科技支撑。建立绿色仓储与“人才兴粮”“科技兴粮”协同推进机制,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互动平台。加强粮食仓储人才队伍培养,发挥好专业技能人才和科研力量作用。加大绿色储粮领域重点科研攻关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绿色仓储技术。

(十三)落实资金保障。各地要认真落实《意见》要求,统筹用好中央财政安排的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粮食风险基金等,谋划实施一批绿色仓储项目。积极协调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粮食仓储企业尤其是政府储备承储企业绿色仓储信贷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升绿色储粮水平。

(十四)完善标准体系。在执行现行粮食仓储技术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创新探索,推动绿色储粮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等制修订,健全点面结合、兼容并蓄、各有侧重的绿色储粮标准体系。

(十五)典型示范带动。总结推广绿色仓储先进经验,培树创新实践示范典型,促进交流互鉴。大力弘扬“大国粮仓”工匠精神,营造各方共同关注、支持绿色仓储的良好氛围。对于积极探索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上予以优先考虑。

(十六)提升智能化水平。结合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加快仓储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推动粮库信息系统接入国家及省级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数据自动采集与共享。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使粮情感知、分析预测、远程监控、专家诊断及相关业务数据协同处理更加系统高效,不断提升粮食储备管理水平。

 

 

附件2

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方案

(试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抓好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财建〔2021〕177号,以下简称《意见》)落地见效,现制定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持续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聚焦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着力优化粮食供给结构,促进粮油品质提升,打造优质粮食品牌,搞活粮食市场和流通,加快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促进资源要素向品种选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集聚;更好发挥政府政策扶持和引导作用,健全市场监督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理念,完善优质粮油标准,强化标准执行,实施全过程质量监管,提高品质、提升品牌,更好满足粮油消费升级需要。

(三)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抓好“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突出资源整合、特色挖掘、动态管理、信用监管,加强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品质追溯和市场评价,提升粮油品牌市场竞争力,提高粮食产业质量效益。

2025年,优质粮食供给更加丰富,粮食品质明显提升,粮食品牌体系更加完善,粮油品牌和营销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建立一批优质粮源基地,完善一批引领优质粮食的相关标准,培育一批优质粮油品牌,优质粮食增加量年均增长10%以上。充分融合“好粮油”销售示范点、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军粮供应网点和主食厨房等,健全线上线下营销体系,加快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变。

二、重点任务

(四)引导优质粮食种植

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坚持因地制宜,引导优选优质品种和示范种植,支持推广优质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推行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促进优质品种和特色品种向优势产区集中,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相统一。

推进粮食种植标准化。充分发挥粮食产业龙头企业和种粮大户的带动作用,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推动实行种植品种、肥水管理、病虫防控、技术指导、机械作业标准化生产,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加快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促进粮食产能稳定、品质提升、农民增收、效益增加,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立合作联结机制。支持“好粮油”示范县建设优质粮源基地,鼓励由一家企业牵头或多家企业共同发起,组织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质检机构、加工企业、收储企业、粮机企业、基层供销社与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组建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实施优质粮食订单生产,完善优粮优购市场化机制,向下游延伸推动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

(五)提升粮油产品品质

强化标准引领。分品种筛选粮油品质核心指标。鼓励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评价体系,完善粮食质量标准体系。持续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鼓励企业推行更高质量标准,加快优质粮油产品品质等方面标准的推广实施。建立全国主要粮食品质和营养成分数据库,健全品质评价方法标准。

推动全链条品质提升。支持各地立足自然禀赋,推动稻谷、小麦、玉米、青稞、杂粮等谷物和大豆、花生、油菜籽、葵花籽、亚麻籽等油料作物全链条多业态融合发展。鼓励分品种分仓分等级储存,实行成品粮低温储存,提高绿色储粮水平。引导优化加工能力布局,倡导稻谷、小麦适度加工,减少资源浪费和营养流失;支持精深加工发展,延长产品链条,提高粮食加工综合利用率,实现“吃干榨净、循环发展”。聚焦解决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品质提升的难点和“卡脖子”问题,推动全链条协同联动,加强全过程品质监测,实现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监督指导粮食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逐步建立粮食品质追溯体系。

丰富优质产品供给。大力发展全谷物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开发优质粮油新产品,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推进主食制品工业化、社会化供应,积极发展方便米饭、米粉(米线)、米粥等米制主食品,大力发展馒头、面条(挂面、鲜湿面条)、饺子等各类面制主食品,开发多种规格和风味的杂粮主食制品和功能性食品,提高传统米面和杂粮主食的即食性,保证产品质量。

(六)打造优质粮食品牌

培育“中国好粮油”品牌。完善指标体系和遴选程序,持续开展“中国好粮油”产品分级遴选。有序推进“中国好粮油”产品图形证明商标许可使用,逐步推动产品遴选和证明商标合并运行,提高消费者认知度。推动“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和销售示范点纳入粮食应急保障和军粮供应体系,实现融合发展,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

建设品牌体系。发挥“中国好粮油”带动作用,推动构建“中国好粮油”—省级“好粮油”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四位一体的粮油品牌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标准化生产、科技化支撑、品牌化营销为手段,以当地优势产业为依托,结合自然地理资源禀赋,建设地方特色区域公共品牌。鼓励粮油生产加工优势企业提升科技研发和质量管控水平,深挖产品特性内涵,培育一批具有辨识度、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维护品牌信誉。结合“中国好粮油”产品分级遴选,严把产品准入关,确保质量过硬。建立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依托“中国好粮油”品牌提升联合体和省级产业(企业)联盟、行业协会,共同维护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积极开展地理标志、品质证明商标注册工作,规范标志使用规则,维护良好市场秩序,营造品牌建设良好环境。加大粮食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维护行业品牌的意识和能力。

加强品牌宣传。各地要充分挖掘品牌历史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构筑品牌宣传网络,形成“中国好粮油”、省级“好粮油”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四位一体宣传模式。推动品牌宣传与政策措施同频共振,讲好“中国好粮油”品牌故事,传播“中国好粮油”行动成果,以品牌宣传带动提升粮食产业市场竞争力。

(七)加强“好粮油”营销

开展营销推介。持续办好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区域性交易会和洽谈会,用好展会、论坛和博览会以及“中国品牌日”“世界粮食日”等平台,打造“7.16粮油品牌日”,开展大范围、高频度、多渠道推介和营销,促进产销深度融合。

完善营销网络。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实现生产、经营、消费无缝链接,不断提升优质粮油产品消费体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依托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完善以“中国好粮油”电子交易平台为主体,区域性优质粮食产销合作平台一体化运作的线上交易机制。鼓励依托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创建“好粮油”产品专区,推介脱贫地区的“中国好粮油”和省级“好粮油”产品。积极开展产销对接,依托“好粮油”销售示范点、军粮供应和应急供应网点、主食厨房等,健全特色优质产品直供直营直销体系,提升物流运输、资金结算等服务功能。

三、保障措施

(八)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建立省级组织、市县实施、粮食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落实的机制,充分调动加工收储企业、质检机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基层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同推进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省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细化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责任落实,确保落地见效。

(九)统筹政策支持。各地要落实《意见》要求,加强中央财政安排的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粮食风险基金等资金统筹,积极支持开展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拓宽政策性金融支粮新模式新途径,争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持续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包括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并做好同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形成共同参与推进的合力。加强财政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规范使用,不断提高使用效益。

(十)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鼓励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优势,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品种、品质关键技术攻关,加大对营养健康、质量安全、加工转化等方面支持力度。强化优质粮油产品研发,推动优质产品上规模、特色产品标准化、绿色产品创品牌。加快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科技成果、人才、机构“三对接”活动,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十一)加强考核监管。结合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增加优质粮食增量、优质粮食品牌建设等指标落实执行情况的考核内容,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各地要加强项目审核和实施全过程监管,监督指导各类资金使用,确保专款专用、安全高效。完善粮食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监管,加大对粮食品质和品牌违法违规行为核查力度。

 

附件3

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方案

(试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抓好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财建〔2021〕177号,以下简称《意见》)落地见效,现制定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重要指示精神,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充分运用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现有成果,以建立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平台为基础,以完善粮油标准体系和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能力为支撑,逐步实现粮食特别是“好粮油”产品全链条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吃得营养健康。

(一)坚持权责一致、压实主体责任。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食品安全属地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压实粮食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严格落实企业保障质量安全和质量追溯主体责任,鼓励“好粮油”产品生产企业先行先试,建立健全产品追溯体系。

(二)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聚焦粮食标准包括“好粮油”标准不完善、部分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能力不适应、追溯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加大补短板、强弱项、促升级力度,加快完善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三)坚持目标导向、实行全程追溯。以保证粮食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健全粮油标准体系,充分发挥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作用,强化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提高粮食产品全链条质量安全追溯能力。

2025年,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平台、粮油标准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和“好粮油”产品追溯技术规范、追溯标签标识制度和追溯管理办法“一平台两体系三制度”基本建立,实现“好粮油”产品责任主体、产品流向、检验检测、监督抽查等信息可追溯和查询,保障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和绿色优质、营养健康。

二、重点任务

(四)建设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平台

建立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各省(区、市)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本省份统一的粮油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平台,整合集成粮食特别是“好粮油”产品产购储加销各环节检验监测等信息资源,形成粮食产品质量安全动态信息数据库。强化数据采集、传输、应用和共享,整合建立集保障粮食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化验、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应急处置、监督检查于一体的信息系统。

提升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数字化水平。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实现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信息化,进一步提高检验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及时性,确保粮食质量安全数据的真实性、代表性。做好与国家及省级平台的对接,确保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五)加强粮油标准体系建设

修订发布一批国家标准。推动发布小麦、大豆、稻谷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守住质量安全底线。制定“好粮油”系列标准,制修订“中国好粮油”系列大米、小麦粉、花生、油菜籽、葵花籽、杂粮等标准和全谷物标准,引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出台口粮适度加工和节粮减损标准。制修订小麦粉、大豆油、菜籽油等口粮适度加工技术规程,完善高标准粮仓建设、绿色储粮、节粮减损相关标准,有效减少粮食和“好粮油”产品损失浪费。

鼓励支持地方、社会团体、企业标准制修订。鼓励地方、社会团体制定具有地方特色、服务于团体会员高质量发展的粮油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支持企业制定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企业“好粮油”等产品标准。

(六)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能力。

强化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统筹发挥现有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和企业检化验室,以及其他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机构作用,合理高效使用原有和新配置仪器设备,通过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全面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国家级和省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注重发挥示范带动和公益性服务作用;市县级机构注重发挥基础性作用,服务粮食质量安全第三方检验监测;企业检化验室注重发挥内部质量管控作用,共同为粮食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提供检验服务,全方位服务“好粮油”产品质量追溯。

提高粮食检验监测专业化能力。强化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服务粮食质量特别是“好粮油”产品质量、储存品质及食品安全指标检验化验、快速检测能力和水平。

依托具备条件的各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积极开展粮食质量安全第三方检验监测。在政策性粮食入库平仓验收、储存、销售出库等环节开展第三方检验监测;同时,为种粮农民、粮食交易双方等提供方便快捷灵活的质量安全检验服务。

积极开展风险监测工作。省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根据本地主要粮食种植品种、商品量、库存量、消费量、消费方式等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做好收获环节质量调查、品质测报等工作,科学设定样品数量,确保样品代表性,为服务粮食质量追溯提供基础数据。

(七)建立“好粮油”产品追溯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

制定“好粮油”产品追溯技术规范。以落实主体责任、保障质量安全和服务追溯管理为核心,制定数据采集指标、传输格式、接口和编码规则等技术规范,为实现“好粮油”产品追溯提供技术基础。

建立“好粮油”产品追溯标签标识制度。针对不同“好粮油”产品生产流通特性,结合“中国好粮油”和省级“好粮油”系列标准,制定追溯标签标识制度,涵盖原料来源、生产过程、产品检验、销售流向等内容,确保全链条各环节信息通查通识。

制定“好粮油”产品追溯管理办法。以强化“好粮油”产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为核心,制定“好粮油”产品追溯管理办法,明确追溯要求,规范追溯流程,健全管理规则,建立整改、退出和责任追究机制。

(八)开展“好粮油”产品追溯。

依托“好粮油”企业联盟等组织,推动企业开展“好粮油”产品追溯试点。支持“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和市县级“好粮油”龙头骨干企业完善必要追溯条件,先行先试,确保原粮来源可查询、产品去向可追溯、事故责任可追究。省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要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鼓励其他具备条件的粮食企业参照“好粮油”做法,积极开展质量追溯。

三、保障措施

(九)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工作机制,细化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层层压实责任,确保落地见效。省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督促指导“好粮油”产品企业严格落实“好粮油”产品追溯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追溯制度,确保“好粮油”产品质量安全。

(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各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粮食企业优势和技术特长,促进检学研用结合,提升追溯技术基础研究和实际需求相结合的能力。加快粮食质量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服务粮食质量追溯。

(十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各地要加快完善涉及粮食质量追溯的人才培养培育机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质量追溯、检验检测技术特别是实操能力等培训,深入学习掌握粮食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为粮食质量追溯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十二)落实经费保障。各地要认真落实《意见》要求,加强对中央财政安排的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和粮食风险基金等资金统筹,积极支持开展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地方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同级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以开展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为契机,落实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机构经费保障,为提升质量追溯能力创造条件。

 

附件4

粮食机械装备提升行动方案

(试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抓好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财建〔2021〕177号,以下简称《意见》)落地见效,现制定粮食机械装备提升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大力推动粮油加工先进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粮油加工成套装备、粮食清理烘干装备、粮食仓储物流机械、粮食检测仪器等,促进粮机装备制造技术与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粮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粮机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更好地服务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动力。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扶持、监管服务等作用,着力营造粮机装备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二)坚持创新驱动、做强做优。发挥行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粮机装备制造企业体制机制、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整合资源,培育壮大粮机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扩大自主品牌影响力,提升粮机装备核心竞争力。

(三)坚持研用结合、双轮驱动。加强现代粮机装备产业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主体的实际情况,鼓励粮食企业选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粮机装备。

2025年,我国粮机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整体提升,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和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粮机装备及配件设计、加工、制造工艺水平进一步提升。粮机装备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解决一批在绿色仓储、粮油加工、环保烘干、物流接卸、节粮减损、检验监测等领域制约粮机装备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粮机装备推广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技术转移和应用成效不断提升,粮机装备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

二、主要任务

(四)提高优质粮油加工装备自主化水平。强化粮机装备关键基础材料自主研制能力,加强粮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提升粮机装备自主设计能力,推进粮机装备制造智能、使用稳定。鼓励稻谷加工装备科研机构研究创新砻谷等工艺原理,引导新装备技术转化。优化磨粉机磨辊材质,利用高精度加工母机提高装备加工精度。鼓励油脂装备企业开展3000t/d以上规模浸出器、3000t/d以上规模蒸脱机、200t/d以上规模蝶式分离机研发,以及规模化混合器、脱臭塔、真空设备等研发。引导粮食深加工成套装备自主研发,促进米蛋白、小麦糊粉层、专用油脂等高附加值产品产出。鼓励粮机装备企业与仪表、阀门、电机、减速器、自控仪表等生产企业跨行业联合自主创新,构建粮机装备产业自主化生态。

(五)夯实粮机装备产业研发技术基础。组织粮机装备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绿色加工装备技术基础研究,优化装备结构设计,探索应用新材料,降低传统物料消耗,提高机械加工精度。开展粮机装备先进传感器应用研究,提高粮机装备作业环境现场感知、实时监测、自动导航、按需精准变量作业和远程运维等能力。开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粮仓机械数据通讯和存储标准研究,高起点研发智能化新型粮仓机械设备。引导开展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粮机装备研发,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粮机装备设计生产制造流程自动化。梳理粮机装备标准,研提标准制修订计划,健全粮机装备标准体系。

(六)支持粮机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升级改造。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粮机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全链条生产装备标准化应用,运用新工艺、新设备改造传统生产线,提升智能化水平,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粮机装备产品质量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粮机装备制造企业改造升级数字化制造技术装备,建设智能化与柔性化生产线,提高核心零部件的精度和稳定性。建设智能检验检测系统,提高产品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鼓励粮机装备制造企业提升设计水平和研发能力,促进产品更新换代。

(七)提升粮机装备绿色环保节能制造水平。引导粮机装备制造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升级改造金属表面前处理、喷涂生产、车间烟尘处理等工艺,采用先进环保喷涂生产、车间烟尘处理等系统,全面提升行业加工制造绿色环保水平。推广应用能够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保障员工健康的工艺装备,满足国家环保要求。推动环保烘干机械的研制及推广应用,加强热泵烘干机械研发,促进节能减排。

(八)强化粮机装备制造信息化应用能力。促进粮机装备企业应用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装备,提升装备生产技术。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探索人机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制造模式。建设工业4.0粮机装备示范生产企业,鼓励应用虚拟技术、数字模拟技术,提高一体化设计施工能力和产品装配准确度。开展工业云服务平台示范建设,开发配套专用化软件,构建信息服务体系,制定行业互联网相关标准。开展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及示范应用,加强企业内部与外部数据整合共享。加快粮机装备互联网平台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推广示范应用,满足现代粮机装备产业发展的需要。

(九)建设粮机装备研发测试平台体系。建设粮机装备关键系统及部件试验检测平台,提升进出仓、散料输送、安全清仓等关键装备系统试验检测能力。建设储备库原粮仓储装备系统试验检测平台,提高多品种、多制式装备试验检测能力,满足新产品开发及认证需要。支持具有较强技术研发、试验、检测及技术扩散和服务能力的国内骨干粮机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建设面向行业服务的重点产品开发检验测试平台。支持产品检验检测平台和第三方认证机构建设,完善粮机装备质量监督监测机制。

(十)鼓励粮食企业应用自主研发的先进适用粮机装备。鼓励企业采购自主研发的先进粮机装备,以应用引导粮机装备制造企业提升研发水平,扩大高端自主化粮机装备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粮机装备产业整体竞争力。在稻谷加工方面,引导应用柔性碾米装备;在小麦加工方面,鼓励使用先进的数字化磨粉机;在油脂加工方面,推广应用先进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强的大型成套油脂加工装备。

(十一)促进自主研发关键装备示范应用。推广应用自主研发的先进绿色生态储粮、现代物流、环保烘干、加工减损等技术及相关装备。应用依托RFID技术的粮食“一卡通”,以及气体传感器、高清摄像设备和算法、专用害虫传感器等,促进物联网技术与粮仓管理深度融合。利用仓储保管技术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提高粮食减损管理水平。加强新型专用散粮、成品粮集装运输装备及配套装卸设备的研制与应用,降低流通转运过程粮食破损率。探索推广使用热泵、生物质等新型热源技术方案,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同时,提高粮食烘干后品质。推进适度加工技术研发和应用,完善适度加工标准体系,加强行业急需的质量安全快速检测设备研发,减少不必要的粮食损失和能源消耗。

(十二)建设高水平粮机装备技术创新联盟和创新中心。在现有技术平台基础上,支持国家、省(区、市)技术创新中心及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平台建设,优化粮机装备行业布局,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创新体系。鼓励以行业创新型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依托,在粮机装备相关领域建立创新联盟等联合体,开展行业关键技术攻关,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搭建粮机装备产业生态联盟,促进粮机装备制造产业健康发展。围绕行业关键技术难题,强化服务指导。完善创新中心等平台评估评价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

三、保障措施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落实《意见》要求,加强中央财政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粮食风险基金等资金统筹,积极支持开展粮机装备提升行动。加强统筹协调,因地制宜优化完善本地区粮机装备产业研发、应用布局。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包括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并做好同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带动社会资本加大粮机产业投入。发挥好粮食相关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在标准、信息、人才、机制、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合力推进粮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十四)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粮机装备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开展创新活动。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通过共同设立研发基金、实验室、成果推广工作站等方式,开展现代粮机装备研发和应用。凝聚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粮机装备产业服务,发展粮机装备领域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开设粮机装备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行业短缺的实用型人才。

(十五)抓好经验总结推广。加大试点示范工作力度,积极推广生产制造先进模式,促进生产制造全过程优化管理。加强对试点示范工作的指导,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合理确定试点示范领域,认真做好评估和绩效评价工作,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并推广复制。

(十六)加强横向纵向协作配合。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要强化系统上下联动机制,及时沟通、反馈有关问题和情况,通过建立工作联系点、持续跟踪分析等方式,加强对粮机装备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强化与发展改革、工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主动沟通信息和会商情况,形成工作合力。与研究机构加强交流合作,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前沿动态,提高决策科学性。

 

附件5

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动方案

(试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抓好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财建〔2021〕177号,以下简称《意见》)落地见效,现制定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聚焦补齐短板,防范化解粮食领域重大风险,统筹融合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和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更好发挥服务宏观调控、调节稳定市场、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重要作用,有效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一)政府主导。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应急设施建设和维护工作,强化国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充分调动各类主体承担粮食应急保障任务的积极性,确保粮食应急状态下产购储加销体系各环节有序衔接、协同联动。

(二)统筹资源。注重实物与产能相结合,整合现有粮食应急加工、储运、配送、供应等资源,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优化布局结构,提升区域应急保障能力。

(三)平急结合。立足于满足应急保障需要,将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与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军粮供应工程建设有机融合,做到一举多得、一体多用,提升平时服务、急时保供综合效能。

(四)高效管用。加强粮食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急功能,提高应急组织协调和快速响应能力,确保应急状态下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应急加工、储运、配送、供应网络更为健全,应急设施布局更加优化完善,应急响应更加迅速高效,风险防控更加精准,粮食应急保障信息系统更加通畅,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二、主要任务

(五)提升粮食应急供应能力。将“好粮油”销售示范点、军粮供应网点纳入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建设,支持粮食零售网点、连锁超市、商场、粮油批发市场等应急供应网点开设“好粮油”销售专柜,促进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与“中国好粮油”行动、军粮供应体系融合发展。原则上不新建应急供应网点,主要根据不同地区、应对不同突发事件的需求,制定应急供应网点的布局和标准,充分发挥现有网点作用,配备相应设施装备,提升粮油应急供应能力。

(六)提升成品粮油仓储能力。建立适度规模的成品粮储备,提高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比例,36个大中城市的地方成品粮油(含必要小包装)储备,达到15天以上(含15天)市场供应量。其他地区统筹区域粮食安全、调控应急需要、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等情况,保有一定天数市场供应量的成品粮油储备库存。新建或改建一定规模的成品粮油储备库,配备加热隔热、防潮、调温等设施设备,推广应用低温储存技术,满足成品粮油储备需要。

(七)提升粮食应急生产加工能力。以现有粮油应急加工企业和加工能力为基础,统筹粮源分布、重要物流通道和节点布局,调整优化应急加工能力布局,提升主食加工能力。鼓励和支持一批优质粮食工程示范企业围绕提升应急加工能力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小包装灌装粮油生产能力建设,支持推进米面、玉米、杂粮及薯类主食制品的工业化生产,完善应急设施设备,提升粮油应急加工企业仓储和配送能力,确保应急日加工能力与市场日供应量需求相适应。

(八)提升粮食应急物流能力。积极对接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完善辖区内粮食应急物流网络,提升高原地区等复杂条件下粮食应急运输协同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垂直管理局所属储备仓库货场、铁路专用线等物流设施优势,为粮食应急运输提供接收、中转、配送等物流服务。支持一批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园区、粮食应急配送中心、粮食物流园区,改造升级应急配套设施设备,完善成品粮、集装箱装卸设施和成品粮、主食产品冷链配送功能,提升粮食应急物流信息化水平,提高粮食应急物流效率和配送能力。

(九)提升粮食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加快建设统一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指挥中心,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信息系统,实现各级管理平台、企业平台、粮库系统互联互通、“一张网”运行,提升应急保障效能。加速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与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深度融合,提升粮食应急保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积极融入地方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发挥综合应急调度作用,在应急状态下实现粮食和重要物资统一调度、重大信息统一发布、关键指令实时下达、多级组织协同联动、发展趋势科学预判。

(十)提升粮食应急区域保障能力。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急时应急、节约高效的原则,通过与优质粮食工程示范企业(园区、基地)、综合性储备基地、军粮应急保障基地共建等多种方式,在重点城市群和重要节点城市建设集粮食储备加工、高效物流配送、多级联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统筹粮食筹措、储备调度、运输配送、紧急供应等资源,提升区域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在重点城市选择地方粮油储备企业、应急加工企业、购销企业、供应网点等进行应急功能升级改造,承担应急任务。建设省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提升粮食应急加工、主食加工、应急配送等能力,在灾害易发频发地区,建设一批市、县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加强粮食加工、中转配送、仓储应急能力建设,基本形成由都市区“1小时”、周边城市“3小时”、城市群“5小时”构成的“全国粮食135应急保障圈”。

三、保障措施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各级政府粮食应急保障主体责任,综合考虑粮食产销、灾害发生、经济发展等因素,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推进粮食加工、储运、物流、供应能力建设,切实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十二)加强资金保障。各地要落实《意见》要求,加强资金统筹,积极支持开展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动。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包括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并做好同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鼓励各地设立粮食应急保障专项资金,支持粮食应急保障企业发展。

(十三)加强政策扶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税收、用地、用电、用工、物流运输等政策支持,鼓励和扶持粮食应急保障企业发展,强化仓储设施、政策性粮油销售、粮油储备、成品粮应急储备等方面能力提升,更好承担应急保障任务。

(十四)加强金融信贷服务。认定一批应急保障能力强、生产经营能力强、积极承担应急任务的优质粮食工程示范企业和粮食应急保障企业,作为重点信贷支持企业,协调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按规定予以优先重点支持。

附件6

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方案

(试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等决策部署,抓好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财建〔2021〕177号,以下简称《意见》)落地见效,现制定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强化粮食产后各环节损失控制,推动粮食科学减损和营养健康消费,提升粮食供给品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突出全链条减损。聚焦粮食收购、清理烘干、仓储物流、加工利用、销售和消费等环节,全面推进粮食产后各环节减损。加强指导农户科学储粮。

(二)突出多措并举。采取科研攻关、成果推广、标准制修订、管理提升、强化宣传等多种措施,系统促进减少粮食损失浪费。

(三)突出创新引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节粮减损技术和装备研发,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四)突出高质量减损。构建节粮减损与提质增效融合促进、节粮减损与营养健康协同发展、节粮减损与产业升级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十四五”期间,积极推进粮食产后减损技术应用,促进产后各环节减损降耗,进一步制定完善节粮减损相关法律和标准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深入开展爱粮节粮、科学减损宣传教育,使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成效更加显著。在粮食收购环节,充分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作用;在粮食储藏环节,着力降低农户储粮损失,积极推进绿色仓储技术应用;在粮食物流环节,着力强化多式联运技术等推广应用;在粮食加工环节,大力推广适度加工技术装备,推动粮油副产物“吃干榨净”;在粮食消费环节,持续加强营养健康粮油产品供给,倡导营养、均衡、健康消费理念。

二、主要任务

(五)强化粮食收获后减损。充分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作用,引导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及时为农民提供收储、清理、烘干、加工、销售等服务,降低收获后损失。推广使用新型绿色烘干热源技术,鼓励各类主体为农民提供粮食烘干服务,提高粮食烘干能力。探索建设粮食清理中心,促进粮食清理环保设备推广应用。联合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中化现代农技服务中心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综合服务效能,加强农户粮食整理晾晒指导,通过提供信息服务、科技特派员等方式,指导农户做好庭院保粮。

(六)强化粮食储藏减损。推广节粮减损提质增效新技术、现代粮仓构建技术和现代物流配套技术,推进横向通风等储粮“四合一”升级新技术广泛应用,助力老旧仓房升级改造。深入研究粮堆温、湿、热迁移规律,推进低温低能耗成套储粮技术集成创新。开展低温储粮技术筛选,推广低成本、高效率储粮减损技术应用,推进绿色储粮。推广使用储粮新仓型,促进粮食仓储信息化。积极指导农户科学储粮,为农户提供科学储粮技术培训和服务,推广经济适用的钢板仓、钢网仓等储粮新装具,有效减少“地趴粮”和粮食霉变。研发生物、植物源新型储粮药剂,推广使用多杀菌素、川楝子素等储粮生物药剂,以及防霉抑菌技术应用。

(七)强化粮油加工减损。推广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粮油适度加工和粮油副产物综合利用成果,用市场化手段推进低温升、高效柔性等碾米设备在粮油加工企业应用。促进智能化小麦磨粉新装备应用,提高出粉率,引导适度加工小麦粉产品销售。鼓励使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成套油脂加工设备,对油脂加工生产线开展技术改造。改进制油工艺,提高杂粕质量。提高粮油加工行业数字化管理水平,促进减损增效。开发全谷物原料质量稳定控制、食用品质改良、活性保持等技术,推进全谷物粮油加工技术开发和应用。开发杂粮食品生产品质控制技术。通过节约型粮油加工示范等,引导淘汰高耗粮、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制修订粮油加工标准,确定合理加工精度,引导适度加工。

(八)强化粮食物流减损。加强原粮转运、装卸设备开发和应用。开发粮食接卸、粮食防分级防破碎入仓装置和设备,推广新型专用散粮、成品粮集装运输装备及配套装卸设备,应用集装箱散粮运输、公铁水多式联运技术,推动粮食减损物流装备升级,降低粮食流通转运破碎率,探索短途粮食物流减损技术,推进粮食物流标准化。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信息技术,优化物流线路,降低运输周期。探索粮食物流商业新模式,加强成品粮物流管理,避免成品粮运输压货滞期等问题。开发粮食产业链溯源技术。开发农村粮食物流技术装备。

(九)强化消费环节减损。大力倡导科学消费、文明消费,树立节俭风尚,鼓励提供“小份菜”“小份饭”,严禁铺张浪费。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加强接待、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用餐管理,科学安排饭菜数量,推行简餐和标准化饮食,杜绝公务活动用餐浪费行为。合理安排原料采购,从源头减少餐厨垃圾。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要当好表率,以良好的作风引领社会风尚,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餐饮环节减少食物浪费的要求。

(十)强化粮油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推进粮油组分分析开发,促进我国油脂加工产业中豆粕、花生粕、菜籽粕、葵花籽粕、亚麻籽粕等副产物的增值利用,研制多样化健康产品。研发应用米糠、麸皮、玉米皮、玉米芯、饼粕等粮油加工副产物高效转化生产蛋白质、活性多糖、膳食纤维、功能活性物质等新技术。探索以粮油加工副产物为原料的生物质材料高效生产技术。推动粮油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提高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转化增值。鼓励粮食企业应用绿色、低碳、环保设备和技术,构建循环经济系统,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物耗水平。

(十一)强化粮食减损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构建。全面推进节粮减损相关法律立法进程,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宣贯。指导地方开展粮食立法修规,强化依法管粮,促进节粮减损。坚持制度管粮和技术管粮相结合,严格执行《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以及《粮油储存安全责任暂行规定》《粮油安全储存守则》《粮库安全生产守则》等制度标准,深入落实储粮质量安全责任制和各项管理措施,确保储存粮食数量、质量和卫生安全。加强储存、物流、加工等环节节粮减损相关标准研究和制订,强化标准引领,促进节粮减损。研究设置粮食产后损失观察点,了解粮食产后有关损失情况。

(十二)强化粮油营养健康技术创新和应用。构建粮油营养成分及公众营养健康数据平台,系统研究粮食加工储运过程中食物营养组分的变化规律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研究膳食模式与糖脂代谢、肠道菌群等之间的关系,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健康食品,引导健康消费。构建粮油品质综合评价方法与标准体系,引导粮油及其制品品质升级。开发基于微量营养素保留的粮油精准加工技术和生物加工技术,升级小麦原料清理技术,重点突破小麦和稻谷碾磨与分级及油脂精炼环节技术。开发营养食品靶向设计与制造技术,科学提高生物利用率。研究以粮油食品为核心的健康膳食解决方案并开展示范。

(十三)强化营养健康粮油产品生产和消费。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并推广营养健康粮油产品。支持粮油加工企业开展高品质健康粮油电子商务,推广“线上粮油商店”“健康厨房”等新型粮油零售业态,实现高品质营养健康粮油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一站式”服务。推进“特色粮油生产+研发基地”示范工程,建立产学研用融合的主粮、杂粮和粮油制品研发基地,促进营养学科研究成果在大中型粮油企业转化。开发并推广全谷物粮油食品,系统推进全谷物科技行动和全谷物多场景示范行动。探索实施融合精准营养食品智能制造体系的“精准营养食品+智能制造”工程。推进粮油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广新技术成果,助力饲料粮减量替代。

(十四)强化节粮减损国内国际合作。积极探索制定粮食产后减损工作方案,系统指导粮食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减损工作。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损任务,积极推进节粮减损国际合作,在政策对话、技术推广、科技创新、标准制定、能力构建、项目示范、人员培训、装备设施展示等方面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等国际组织及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务实合作。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非洲联盟等国际组织开展粮食产后科技合作。推动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机制化,加强粮食产后减损对外交流。

(十五)强化人才培养推进减损工作可持续发展。推进科技与人才深度融合,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大力培树典型,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发挥人才对节粮减损的有效支撑作用。完善有关减损数量调查核算方法,强化粮食产后损失评估监控。结合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加强节粮减损宣传教育。通过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为节粮减损工作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十六)强化宣传营造爱粮节粮良好氛围。组织开展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粮食质量安全宣传日等主题活动。创新宣传形式,积极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加强节粮减损技术和粮油营养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宣传科学消费知识。发挥“国家爱粮节粮科普平台”作用,继续深入打造“节约一粒粮”宣传教育活动品牌。推进粮食节约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军营。继续创建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发挥已认定宣传教育基地作用。开展“节粮减损”志愿者活动。深入推进单位食堂节粮,倡导按需取用,自觉践行“光盘行动”,切实防止“舌尖上的浪费”。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努力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气。

三、保障措施

(十七)加强政策指导。系统推进节粮减损工作,积极促进各项节粮减损和营养健康相关工作取得实效。各地各单位要强化政策引领和路径设计,因地制宜做好粮食减损管理和产业发展的衔接,细化粮食减损行动的具体举措,积极培育项目,提升粮食产业节粮减损水平。

(十八)加大支持力度。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积极作用,为科学高效节粮减损提供智力支持。各地要落实《意见》要求,加强中央财政安排的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粮食风险基金等资金统筹,积极支持开展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创新投融资方式,不断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包括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并做好同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带动社会资本加大节粮减损领域投入,提高节粮减损装备和技术水平。

(十九)推进交流协作。充分调动多元市场主体和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共同推进节粮减损工作。及时总结节粮减损行动典型经验,选树推广先进典型,促进相互学习借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四无粮仓”精神,营造各方共同关注、支持节粮减损工作的良好氛围。

在线客服
  • 协会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扫一扫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