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品牌为何总 “长不大”?新农人撕开突围口子!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8日    浏览次数:74    文章来源:农参    文章作者:

我国部分农业品牌呈现出“小而散”的格局,众多品牌如繁星散落,难以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博而不精、大而不强的问题犹如巨石,沉甸甸地压在农业发展的前行之路上。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乡村的田间地头、果园鱼塘,会惊喜地发现,一股新生力量正在崛起,他们就是新农人。这些带着新理念、新技术、新思维的新农人,正在引领着农业品牌踏上从小而散强而优的突围征程。一场关乎农业未来走向、乡村振兴大业的突围战已然打响。

 01

图片来源:搜狐网

一、为什么中国农业品牌总长不大

散:千家万户的单打独斗

中国约有2.3亿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占较高,背后是无数农户各自为战。种植标准不统一、包装设计土味十足、销售渠道依赖中间商是目前较为突出的现状。这种分散模式导致在种植或养殖过程中,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分散经营也使得农户在市场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议价能力,难以获取更高的利润空间,进一步限制了品牌的规模化发展。品牌建设需要规模化、标准化和持续性,而的现状,恰恰是农业品牌成长的最大障碍。

弱:有产品无品牌,有品质无溢价

中国从来不缺好产品。但有些优质产品却常常被贴上便宜货的标签,卖不出好价钱。

为什么?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品牌意识,许多优质农产品生产者只注重产品的生产环节,而忽视了品牌的打造和推广。他们往往将产品以低价出售给中间商,由中间商进行品牌包装和销售,自己只能获取微薄的利润。

02 

以茶叶为例,中国有许多地方特产茶叶,品质上乘,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保健功效。但在市场上,这些优质茶叶往往被淹没在众多无名茶叶之中,消费者难以区分和识别。由于缺乏知名品牌的引领,优质茶叶无法获得应有的价格回报,只能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相比之下,一些国际知名茶叶品牌,如英国的立顿、印度的大吉岭等,通过精心打造品牌,将产品与文化、生活方式相结合,实现了产品的高溢价销售,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旧:传统思维禁锢,拥抱变化迟缓

在部分农村地区,传统的农业思维仍然较为普遍。种地靠经验,农民们往往遵循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种植方法,缺乏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卖货靠熟人,销售渠道主要局限于本地市场和周边地区,信息闭塞、观念保守。

一些农户因没有尝试过新种植理念与推广方法,宁愿守着几亩地,过着相对安稳但收入有限的生活,也不愿尝试新渠道、新技术。面对电商、直播、社群营销等新风口,他们往往一脸茫然,甚至本能抗拒。他们认为这些新事物风险大、不可靠,不如传统的销售方式稳妥。这种靠天吃饭的思维,让农业长期停留在生产端,而忽视了消费端的真正需求。没有以市场为导向,农业品牌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茁壮成长。

二、破局之道:新农人的三板斧

新农人们具备新思维、新技能,以现代农业经营理念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新农人的出现,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活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数字化赋能:从看天吃饭看屏种地

03 

 

新农人们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通过在农田里安装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数据精准施肥、智能灌溉,避免了过度施肥和灌溉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利用无人机进行农田巡查和病虫害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农作物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数字化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确保了产品的高质量。新农人通过手机或电脑屏幕,就能随时掌握农田的情况,实现了从看天吃饭看屏种地的巨大转变。

品牌故事化:让产品会说话

新农人深知一个好的品牌故事能够极大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他们注重挖掘当地文化特色,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一个个动人的品牌故事。比如,有的新农人以自己的返乡创业经历为背景,讲述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故事;有的则挖掘当地的历史传说、民俗风情,将产品与文化紧密结合。

通过这些品牌故事,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

供应链革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路把控

构建高效、透明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新农人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通过优化物流配送,采用冷链运输等方式,确保产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

建立质量追溯系统,消费者通过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检测报告、运输情况等详细信息。这种全链路把控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信任感和满意度,还提高了品牌的竞争力。例如,浙江的本来生活平台与产地直连,通过冷链物流和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从采摘到配送的全程监控,不仅保障了食品安全,也提升了用户体验,为品牌赢得了口碑与市场。

 

三、乡村振兴下的品牌机遇

 

资金活水:破解投入瓶颈

各地为了推动农业品牌的发展,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资金支持政策。设立农业品牌发展专项资金、产业引导基金,对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企业自主品牌创建、品牌推广活动等给予直接补贴、贷款贴息或奖励。例如,浙江省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农业品牌认定的主体给予50-200万元不等的奖励。这些资金支持有效缓解了新农人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撬动了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品牌建设。

一些新农人利用政府的资金支持,购置了先进的农业设备,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加大了品牌推广力度,通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举办品牌发布会等方式,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人才筑基:培育核心引擎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品牌化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各地政府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品牌建设培训等活动,培养了一批懂农业、懂品牌、懂市场的新农人。比如,江苏启动新农人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免费为新农人培训电商、品牌运营技能。

通过这些培训活动,新农人不仅学到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还掌握了品牌策划、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现代理念和方法来打造农业品牌,提高品牌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政府还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返乡创业,为农业品牌化注入新鲜血液。

 

04 

图片来源:荔枝新闻

基建升级:把握农业命脉

物流是农业品牌的命脉。政府通过升级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的交通、物流、通信等条件,为农业品牌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贵州的最初一公里工程,重点解决山区农产品出村进城的物流痛点。通过建设农村物流站点、整合物流资源等方式,降低了农产品的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

同时,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建设,让新农人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商业务,拓展销售渠道。深山里的优质特产能够快速、低成本、高品质地触达全国市场,让山里的好产品能更快地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四、未来挑战:突围之后的路更长

 

农业品牌的突围战,才刚刚开始。前方,还有三道关卡需要跨越:

(一)警惕网红化陷阱:从流量到留量,构建长期主义品牌

短视频、直播带货的兴起,让一些农业品牌迅速爆红。然而,过度依赖营销噱头、追求短期流量,忽视产品品质、供应链韧性、服务体系、品牌核心价值观的沉淀,极易导致昙花一现。一旦消费者发现产品与宣传不符,就会对品牌失去信任,导致品牌声誉受损。

新农人必须坚守品质是生命线的信条,将打造网红爆款的流量,有效转化为品牌忠诚度(留量)。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消费者信任。善用新媒介工具讲好故事、触达用户,但核心永远回归产品力与服务力,追求品牌的长期价值增长而非一时声量。

(二)直面国际竞争:锻造世界级品牌力与文化软实力

随着中国市场的日益开放,国际农产品巨头凭借成熟的品牌体系、严格的标准认证、强大的资本和全球营销网络,纷纷抢占中国高端市场。这些国际品牌在产品质量、品牌形象、营销策略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给中国农业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新农人需要具备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同时自信地输出中国农业的独特价值。例如,中国的茶叶品牌可以通过参加国际茶叶博览会、举办茶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茶叶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融合传统与现代:探寻中国特色品牌之路

农业品牌的魅力,往往深植于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智慧。新农人肩负着保护与活化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如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传统技艺、特色种质资源、民俗节庆)的重任。将传统元素(如古法耕种、手工制作、地方风物)以符合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的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融入品牌定位、产品设计、体验营销中。

积极拥抱现代科技(生物技术、数字农业、智能装备)提升效率与品质,运用现代营销理念(用户洞察、精准营销、体验经济)拓展市场。在守正创新的平衡中,走出一条科技赋能、文化铸魂、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品牌高质量发展之路。

农业品牌的突围战,是产业升级的攻坚战,更是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前路绝非坦途,挑战与机遇共生共长。正有千千万万的新农人以青春之名,赴振兴之约,每一份努力都在为乡村注入新动能。


在线客服
  • 协会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扫一扫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