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广西淡水鱼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01日    浏览次数:139    文章来源: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特色淡水鱼创新团队    文章作者:

4月份气温、水温逐渐回升,水产养殖大量投苗、越冬鱼类摄食量开始增加,是为生产旺季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此阶段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特别是经过越冬的养殖鱼类体质较弱,易诱发水产养殖病害。根据近年同期广西淡水鱼养殖病情测报数据和今年天气情况,广西特色淡水鱼创新团队对4月易发疾病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了防控措施建议,供参考。

一、病情预测

4月份广西淡水鱼养殖应重点关注细菌性败血症、水霉病、赤皮病、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小瓜虫病、车轮虫、指环虫病等。

1.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危害草鱼、鲫鱼、鲢、鳙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在9℃36℃均流行,具有病程急、死亡率高等特点,病鱼大多有出血性败血症症状,如鳍条出血、肛门红肿、体表有出血点以及腹部肿胀,有大量腹水等。该病可通过病鱼以及病菌污染的饵料、用具、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各淡水鱼养殖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2.水霉病:病原为水霉、绵霉等多种真菌,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菌丝,常在水温1020℃暴发,一般感染受伤后的鱼体,避免鱼体受伤是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措施;在捕捞、转塘、分池等生产过程中,应避免对鱼体造成机械性损伤。各淡水鱼养殖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3.赤皮病: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类,一年四季都有流行,特别是当捕捞、运输、放养等使鱼体受到机械性损伤或冻伤,以及鱼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更易侵入引发疾病,因此避免鱼体受伤是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措施,应引起相关养殖从业者的重视。

4.烂鳃病:一般指由柱状黄杆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烂鳃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鱼病,传播快,病程长,一经发病便难控制其蔓延。该病在水温15℃以上易发生和流行,危害品种主要有草鱼、青鱼、鳊鱼、白鲢,应引起相关养殖区域的重视。

5.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草鱼、青鱼最易发病,鲤、鳙也有发生。草鱼、青鱼流行时间为4~10月,水温在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水温为25~30℃。此病常和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各淡水鱼养殖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6.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病原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主要感染斑点叉尾鮰等鮰科鱼类,发病水温多在16℃以上,以3-5月高发。患病鱼鳍条基部、下颌及腹部充血、出血,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褪色斑。有的病例出现脱肛,常于后肠出现12个肠套叠,部分鱼还可见前肠回缩进入胃。各斑点叉尾鮰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7.小瓜虫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苗种和观赏鱼,繁殖适温为15℃25℃,寄生处形成小白点。各淡水鱼养殖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8.车轮虫病:病原为车轮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和半咸水鱼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适宜水温2028℃。车轮虫一般寄生在鱼类体表、鳃和鼻孔处,大量寄生时会刺激鳃丝分泌黏液,形成黏液层,妨碍病鱼呼吸。各淡水及半咸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9.指环虫病:由指环虫寄生引起,主要危害鲢、鳙、鲤、草鱼等,春季多发,全国各地都有流行。大量寄生时病鱼鳃盖难以闭合,鳃丝黏液增多、肿胀呈花鳃状。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均需重视。

二、防控措施

1.做好清塘消毒。苗种放养前应放干塘水,清除底部淤泥至1530厘米厚度。清整后塘底留46厘米塘水并消毒。经56天曝晒后回水1米左右,注水时经60网目筛绢网袋过滤除杂。进水后,再次对水体进行一次消毒。之后再进行肥水、放养苗种等操作。

2.投放健康苗种。选购苗种时,须经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或经有资质的实验室检测合格);或从已经列入国家、省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且连续两年监测结果为阴性的苗种场购进苗种。在投放苗种前,注意对苗种进行消毒,以防带入病原。同时,要严格控制苗种放养密度,避免因密度过高引发胁迫性疾病。

3.加强饲养管理。根据水质、天气条件、养殖品种摄食情况等,选用优质人工配合饲料合理投喂。越冬期后养殖鱼类体质一般较差,宜尽早启动投喂,同时适当投喂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饲料增强鱼类体质,温度合适时可逐渐增加投喂量。

4.加强疾病监测。做到早发现、快处置、防扩散、控危害。发生鱼病应及时诊断治疗,可送样至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病害防治中心(广西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检测确诊,也可通过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www.adds.org.cn进行咨询,做到对症下药,科学防治。


在线客服
  • 协会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扫一扫

    手机扫一扫